“從來年是有情日”
我國民間年俗文化源遠流長。每近歲末,南北相望,萬水千山同慶,大抵都是臘月起拾掇忙活、正月里歡喜團聚,歲尾年初之時的美味佳肴、新故相推之際的紅火氣象,“過得分外熱鬧”。
“從來年是有情日。”即便是在戰爭年代,那一個個伴隨戰火硝煙的春節,雖然少了紅火氣象,更沒有滿桌的美味佳肴,但洋溢在節日里的濃濃情誼,也讓官兵們感到分外溫暖,增添許多戰斗豪情和必勝信心。一名歷史學家曾說:“節日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真正偉人平凡而真切的愛。”老一輩革命家過年的故事,處處涌動著“平凡而真切的愛”。
紅軍長征途中一渡赤水后,部隊行至四川敘永縣城南79公里處的石廂子時,已是大年三十的傍晚。當時的石廂子地處大山深處,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連除夕之夜的爆竹聲也是稀稀拉拉的。警衛員好不容易才弄來一碗臘肉,卻被毛澤東同志送給了傷員。
1941年春節,延安。中央機關演戲,四周的老鄉都趕來看戲。晚上,毛澤東同志走進禮堂,看到前面的座位都留給了中央領導同志,接著坐的是干部、戰士,而老鄉們都坐在了靠后的位置上。他對干部、戰士說:“同志們,老鄉們生產忙,看戲機會少,要跑很遠的路過來不容易,我們應該讓他們坐最前面。”說完,自己帶頭坐到最后面,老鄉們也被干部、戰士們一個個請到了前排。
一碗肉、一場戲,在今天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看來,卻是不容忽略的大事,折射出戰士和群眾在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位置。事實證明,一個政黨對待人民的態度,決定著這個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內核和最高價值,讓她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也給了她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大樹參天、枝繁葉茂,源于其根系的發達;關愛士兵、熱愛人民,源于中國共產黨人深沉而無私的愛,也讓革命者的年味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春節蘊含辭舊迎新之意,表達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祝愿。1949年的大年初一,在解放區人民歡天喜地迎新年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在重慶渣滓洞集中營的革命志士們,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春節聯歡會。他們先用嘹亮的歌聲迎接新年的到來,200多人匯成一個聲音:“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歌聲雄渾、沖破牢籠,讓反動派膽戰心驚。而后大家互贈禮物,紛紛把自己精心準備的小禮物送給難友們,有香煙紙做成的賀卡,有黃泥做的象棋、圍棋,還有紙殼做的撲克牌。余祖勝是監獄里首屈一指的“工藝大師”,他制作的五角星、利劍和小紅心備受難友們的歡迎……這樣的春節聯歡會,在中國歷史上可能絕無僅有,至今讀來依然讓人熱淚盈眶。在黑暗逼仄的牢房里,迸發出世界上最熾熱、最燦爛的信仰之光,綻放著山城最美的“報春花”,也鳴奏著革命者心中最動聽的“紅梅贊”,反映著志士們“愿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的英勇豪邁。
一位學者說得好:“一切文化將最終積淀為人格。”在春節這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節日里,不只有拜年的習俗、團聚的快樂,更有許多不能被遺忘的美好元素。當這個節日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偉大的人民、偉大的人民軍隊聯系在一起時,就能凝聚起飽含領袖情、軍民情、官兵情等崇高的情感。這情感既有澎湃如海的激情,也有綿綿如絲的柔意;既有如春雨滋潤心田的潤物無聲,又有如春雷滾過大地的隆隆回響,鳴奏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的最美和聲。
“報春花開滿心歡,心在一起就是年。”中國年的模樣隨時代而變遷,習俗或許多變,情誼終歸不減;形式也許革故鼎新,情感永遠濃郁升騰。讓我們在歡樂的節日里,弘揚優良傳統,積蓄前行力量,向著夢想開始新的出發。

微信掃一掃,為民族復興網助力!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網友評論
共有條評論(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