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字當頭,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
【專家點評】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到14億人口吃飯問題的耕地保護好。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印發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全國耕地保護任務目標為18.65億畝,保持到2035年不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就土地來說,必須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健全耕地保護制度和輪作休耕制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耕地減少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持續健全的新時代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和一攬子“長牙齒”的改革舉措,全面壓實了耕地保護責任,為糧食連年豐收、經濟穩定發展和國家總體安全筑牢了根基。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19.18億畝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2023年,我國將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盡管如此,非農用地需求擴張與耕地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棄耕撂荒現象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嚴重威脅耕地可持續利用。各地還不同程度存在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補充耕地不實等突出問題。為此,要嚴字當頭、多措并舉,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建立更加科學嚴密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一是由中央和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二是繼續實施“長牙齒”的硬舉措,緊緊扭住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兩個問題,以零容忍的態度形成高壓態勢:一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落實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建立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進出平衡”制度,穩步有效解決批而未供、低效閑置用地等卡點堵點問題;一面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嚴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三是以鄉鎮為單元試點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破解耕地和建設用地碎片化問題,使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業生產規律。四是推進長效監管,嚴格用途管制,提升村級田長和網格員“前哨”作用,堅決防范耕地違法違規問題。
織密耕地保護的法治之網,做好普法工作,持續夯實永久保護理念。2019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永久基本農田”取代了原來的“基本農田”。2020年1月1日起,新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永久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去年8月頒布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法,讓黑土地保護有了法律武器。當前,一方面,要做好耕地保護普法工作,廣泛宣傳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農村合法建房的政策規定及亂占耕地建房的責任和危害,積極引導群眾依法用地、合法建房;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破壞耕地行為。
耕地保護離不開百姓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需要看到,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小農戶缺乏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對此,要綜合運用政策、市場等手段處理好耕地保護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增收之間的關系。比如,在農村用地方面,大力推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樹林木盡量調整上山上坡,用“山上”換“山下”,用結構優化釋放空間。還可探索通過種糧經濟補貼、土地綜合整治、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以及科技推廣應用等方式提升規?;N糧效益。
切實保護好耕地,還要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遙感監測等先進技術作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以人防+技防+物防的方式,實現田長實地巡查、衛星遙感“天上看”、視頻監控“實時看”,建設“耕地智保”應用場景,動態監管并嚴厲懲治土地撂荒、亂占耕地等行為。
(作者:賀高祥、程果,分別系重慶財經學院教授、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講師)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任爽、楊舒、趙秋麗、馮帆、王勝昔、蘇雁、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李金欣、徐淑霞、賈紅敏、沈珍珍)

微信掃一掃,為民族復興網助力!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網友評論
共有條評論(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