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打算讓毛岸英回湘工作
1949年8月4日,天心閣下,長沙市民載歌載舞,歡慶湖南和平解放。
幾天后,毛主席收到楊開慧胞兄楊開智托向三立捎來的書信,要求進京工作,或在長沙安排一個“廳長方面位置。”
8月10日,毛主席親筆給居住長沙上營盤街三十號的楊開智回信:
楊開智先生:
來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賀。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學習。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兒于八年前在華北抗日戰爭中光榮地為國犧牲,她是數百萬犧牲者之一,你們不必悲痛。我身體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從事農場生產事業甚好,家中衣食能過得去否,有便望告。
此復。敬頌大安。
這封信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毛主席打算讓毛岸英“回湘工作”。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長子,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后,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擔任過紅軍坦克連的黨代表,獲中尉軍銜。1946年從蘇聯回到延安,見到十八年未見的父親。他遵從父訓,跟著勞模吳滿有學種地,讀中國的“勞動大學”。后來參加解放區土改工作。進京后,先后在中央社會部、中央情報委員會工作,擔任李克農的秘書兼翻譯。
毛主席為什么打算讓兒子回湘工作呢?
一是新中國即將成立,百廢待興,亟需人才,遠離京城的湖南也一樣。
二是毛岸英回湘工作,能代表父親就近說服長沙、湘潭的親戚如楊開智、向三立等人,不要隨意去北京伸手要官,而是服從當地政府的安排,“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三是毛岸英缺乏基層工作的經驗,回湘工作,既能增長才干,又能就近為母親掃墓,照顧風燭殘年的外婆。
毛岸英并不喜歡呆在中央社會部的機關里,他想去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多次找到中組部分管干部的帥孟奇,要求離開機關下基層。帥孟奇作不了主,把他推給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后來經周總理親自安排,毛岸英來到北京機器總廠,擔任廠黨總支副書記。
在黨總支副書記任上,毛岸英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告別新婚的妻子,搬到廠宿舍(國子監胡同孔廟的大成殿)里住,周末才回家。他化名“楊永福”,誰都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兒子。他在廠里辦了業余學校,教大家學習文化知識,還創辦了《北京機器職工》簡報。
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十年計劃”,“準備在這個工廠連續不斷地做十年工作,隨著它進步而進步,發展而發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廠中黨的工作經驗來”,以便能更好地為新中國的工業建設服務。
1950年5月25日,是毛岸英外婆向振熙八十壽辰。4月中旬,毛主席安排毛岸英回湖南給外婆拜壽。臨行前,毛主席意味深長地對岸英說:“你不僅是我毛澤東的兒子,而且是一名國家干部。但你還年輕,沒有什么生活和社會經驗,這次回湖南,一定要謙虛謹慎,代我去給你母親掃墓,為你外婆拜壽。你還要去老家韶山沖看看,代我問鄉親們好!”
是年5月中旬,毛岸英隨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到武漢出差。在武漢辦完公事后,他滿懷著對家鄉的思念,急切地來到長沙,帶著父親的賀信和壽禮,到學宮街看望外婆和舅舅舅母。隨后,到板倉給母親掃墓。祭掃之后便回到韶山,圓滿完成了父親的囑托。
這次湖南省親之行,既是代表父親了多年的夙愿,也是父親對他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驗。
回到北京后,毛岸英繼續在北京機器總廠工作。由于當時正處在中蘇熱戀時期,中央和北京市經常要接待來訪的蘇聯代表團,翻譯人員不足,他那嫻熟的俄文水平,正好派上了用場。中央各部委搶著請毛岸英當翻譯,他先后為蘇聯中央代表團、青年、總工會、文化等代表團擔任翻譯。還多次為周總理擔任俄文翻譯。
繁忙的翻譯工作,迎來送往,使得毛岸英回湘工作的打算一度擱淺。
是年9月,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央決定出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毛岸英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0月8日,他寫了給舅舅楊開智的最后一封信之后,奔赴前線,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抗美援朝的志愿兵。
于是,毛主席讓他“回湘工作”的打算落空了,毛岸英告別了親人,告別了他的“十年工作計劃”,永遠留在了朝鮮。

微信掃一掃,為民族復興網助力!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網友評論
共有條評論(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