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突破卡脖子尖端技術為何做得比中國好
看了張宏良老師發表在1月3日民族復興網大作“應高度重視朝鮮成為全世界抗疫最成功國家的根本經驗”一文,筆者很有感概,那就是朝鮮不僅在抗疫上是世界上最成功國家,而且在突破卡脖子尖端技術上也是世界上最成功國家。坦率的講,小國朝鮮在這方面比大國中國做得更好,中國應放下身段認真學習朝鮮好的經驗與做法。
一 朝鮮全力突破“最尖端技術”
中國媒體所稱的卡脖子技術,朝鮮官方與官媒稱之為“最尖端技術”, 走在朝鮮街頭,時常能看到“突破最尖端技術”“要以科學技術的威力打開經濟強國建設的康莊大道”等宣傳畫和宣傳標語。
早在2016年5月,朝鮮勞動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確定了大力實現科技發展的戰略路線,即科學技術強國建設路線。為此,朝鮮提出在科學技術部門大力開展“最尖端技術突破戰”, “最尖端技術”要在經濟建設中起到火車頭作用。
2018年4月,在朝鮮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上,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提出了“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戰略路線,強調“努力實現最尖端技術的飛躍,依靠教育保證未來”,并就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明確了任務和途徑。
最近,有關朝鮮核武器新聞再度引發世界關注,據朝中社報道,2022年12月26日至31日,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擴大會議舉行,金正恩在報告中提出了核武力強化戰略和意圖,“開發出另一種以迅速實施核反擊能力為基本使命的洲際彈道導彈系統的任務”。韓國已變成朝鮮的明確“主敵”,當前狀況凸顯戰術核武器批量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我們幾何級數般地增加國家核彈頭數量”。
毫無疑問,朝鮮突破“最尖端技術”最重要的成就,是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創造出朝鮮式“兩彈一星”的奇跡。在美日韓三個敵國打壓圍堵之下,朝鮮唯有靠自己的“兩彈一星”才能靠捍衛國家安全與主權。
二 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難能可貴
這幾年,朝鮮式“兩彈一星”成就一直是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韓聯社2022年11月18日報道稱,朝鮮在11月18日向東部海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引發韓國方面強烈反應。對此,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六國領導人召開緊急會議,誓言向朝鮮施壓。韓聯社報道稱,朝鮮發射的導彈射高約為6100千米、射程約為1000千米、飛行速度約為22馬赫。韓軍和專家分析認為,朝鮮18日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若以正常角度發射,射程可達1.5萬公里,打擊范圍可覆蓋美國本土全境。
據朝鮮官媒報道,朝鮮國防科學院2019年10月2日在朝鮮東海元山灣水域成功進行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北極星”-3的試射。眾所周知,由潛艇在水中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技術難度遠大于陸基彈道導彈,一直以來僅有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才有能力研制與發射潛射彈道導彈,連印度也做不到,朝鮮居然成為潛射彈道導彈的第六個“玩家”,這讓全世界十分震驚。
此外,2016年1月6日,朝鮮官方宣布,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朝鮮還于2016年2月7日宣布成功發射對地觀測衛星“光明星四號”。
從2016年到2022年,朝鮮試射洲際彈道導彈、核試驗與發射衛星這三個震動世界的大事件表明,對朝鮮軍工實力不宜低估?;蛟S以大國的標準來衡量,朝鮮“兩彈一星”(核彈、導彈與衛星)技術落后,離實戰(實用)要求甚遠,但對朝鮮這個國窮民貧的小國來說堪稱奇跡。但奇跡不會從天而降,奇跡是靠朝鮮艱苦奮山創造出來的。
聯想到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研制第一顆原子彈,傾全國之人財物,仍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成功。而中國是超大國,朝鮮卻是面積、人口僅為中國幾十分之一超小國。“兩彈一星”均是中、朝兩國花費巨大代價才突破的卡脖子尖端技術。如進行中、朝對比,朝鮮突破“兩彈一星”尖端技術所投入的人財物累計總量肯定比中國少得多,如從突破卡脖子尖端技術的投入產出比來對比,不可否認的是,小國朝鮮明顯強于中國,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更顯得難能可貴,我們不能不對朝鮮敬佩有加,朝鮮肯定也有值得中國借鑒之處。
眾所周知,研制“兩彈一星”一直是大國的“專利”,不僅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還要培養一大批頂尖理工科人才,那國窮民貧與人口有限的朝鮮是如何做到的?值得探討。
三 對朝鮮引進技術與人才的作用不宜夸大
事實證明,美國過去對朝鮮的政策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低估了朝鮮軍工科技實力。在過去相當一段時期,美日韓及西方輿論輕視甚至藐視朝鮮軍工科技實力,關于朝鮮研發“兩彈一星”的“山寨說”“引進說”等充斥國際輿論場,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與誤導美國政府的對朝決策。
如果像很多西方與日韓的朝鮮問題專家及外媒所分析的那樣,把朝鮮“兩彈一星”成就主要歸功于引進技術與人才,那就無法解釋朝鮮核彈是如何研制成功的。如果說朝鮮借前蘇聯解體之機,從前蘇聯、俄羅斯引進一些導彈技術與人才是可能的。但核彈技術與人才是難以從蘇/俄引進的,采用“挖墻角”乃至用間諜方式零散引進或許有,但成套、全面引進決無可能,因為嚴守核彈技術機密是所有核大國的底線,即使對最親密、最信任的盟國也不可能轉讓核彈技術,蘇/俄也不例外。況且從地緣戰略角度講,蘇/俄也不愿意朝鮮擁有核彈。因此,朝鮮是主要是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研制核彈的。這也說明朝鮮軍工科技實力比我們很多人所認為得要強得多,而西方與日韓恰恰低估了朝鮮軍工科技實力。
不錯,朝鮮的確借前蘇聯解體之機,從蘇/俄引進一些先進導彈技術與人才,但引進技術得靠自己消化吸收。前蘇聯、美國導彈技術都是靠消化吸收納粹德國V型導彈技術起家的,但當初兩國在消化吸收上也花了很大功夫,美、蘇兩國當初考貝復制的第一批山寨版導彈也曾經接連發射失敗。前蘇聯曾從納粹德國“搶奪”多達6000多名導彈專家,幫助其消化吸收與掌握V型導彈技術,直到上世紀五十代末才將其放回國。所以,對導彈這種高科技武器,其消化吸收難度很高,正因為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強,才能通過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最終研發出自己的導彈,這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導彈研制有類似之處。
如果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弱,難以對引進的導彈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從蘇/俄引進再多的先進導彈技術也沒有多大用。至于朝鮮引進蘇/俄導彈專家作用也不宜夸大,與當初中國大量引進蘇聯專家一樣,引進專家作用是顧問與參謀,具體的研發還得得由中國技術人才承擔,所謂“逆向仿制”更得靠自己。如果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弱,技術人才水平不行,引進再多的蘇/俄導彈專家也沒有多大用。所以對朝鮮“兩彈一星”奇跡解讀不能過度夸大引進蘇/俄技術與人才的作用,類似中國,自力更生在朝鮮“兩彈一星”奇跡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一個反證是,韓國依靠引進俄羅斯技術與專家研制的“羅老號”運載火箭屢屢發射失敗,就在于韓國在這方面起步晚,基礎薄弱,技術水平不高,專家水平也不怎么樣,難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即使花重金從俄羅斯引進技術與專家,也只能事倍功半、歷經波折。
朝鮮能自力更生研制出核彈,為什么不能在引進基礎上依靠自力更生研制出遠程洲際導彈?總之,朝鮮軍工科技實力不能小視。
德國朝鮮問題專家施姆克、席勒曾稱:如果得不到外部的相關配合,那只能是朝鮮軍工科研團隊實在“太聰明了”。那么,有人會問,朝鮮軍工科研團隊為何“太聰明了”?朝鮮軍工科技實力為何較強?筆者以為這與朝鮮技術人才選拔培養體制密切相關,這恰是西方與日韓的朝鮮問題專家所不了解與遺漏的,這也是朝鮮最值得中國借鑒之處。
四 朝鮮是如何突破人口臨界點的限制
2019年7月20日,中國隊在4年后再奪國際奧數冠軍,與美國并列第一,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朝鮮名列第四。因為朝鮮人口才2400萬,以如此之少的人口基數能名列國際奧數第四,一是表明朝鮮人確有理科天賦,二是表明朝鮮高度重視理科教育,但最值得借鑒的是朝鮮對理科人才的使用與布局。
冷戰時期,一位西方戰略家曾提出,一個國家人口只有達到5000萬以上才有可能建成科技與工業強國。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理工科需要高智商,而在人群中適合學理工科的高智商人群畢竟有限,只有一個國家人口達到5000萬以上時,這個人口數量所提供的高智商人口基數才能培養出建成一個科技與工業強國所需科學家、工程師的最起碼數量,所以可把5000萬人作為一個國家建成科技與工業強國的人口臨界點,一旦低于5000萬人口臨界點就會比較困難,但朝鮮卻是個例外。
朝鮮人口才2400萬,連5千萬人口臨界點的一半都不到,但朝鮮卻在軍事科技自主創新上搞得有聲有色,朝鮮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兩彈一星”奇跡,令美、日、韓為之側目。
韓國情報院分析說,在朝鮮,軍工科研產業號稱是“陽光下最光輝的部門”,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苦艱行軍”期,糧食極度短缺,軍工從業者也會優先得到食品補給,他們是僅次于最高權力核心的“核心層”。韓國情報院估計,朝鮮軍工從業者在100萬人左右,而導彈火箭相關科研人員至少有3000人。
韓國情報院這個分析有助于揭開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秘密。朝鮮是當今世界上最后一個計劃經濟堡壘,恰恰是計劃經濟沒有選擇、沒有誘惑的特性鑄就了朝鮮式的的“兩彈一星”的輝煌。朝鮮人最想往的職業有政府官員、國企領導人、軍官、科技工作者及藝術家。朝鮮人很有藝術天賦,《賣花姑娘》與《紅樓夢》兩部歌劇水平很高,很愛中國觀眾歡迎,但在朝鮮,成為藝術家的“名額”很有限。而政府官員與國企領導人大都由其百萬大軍中的轉業退伍軍官擔任,所以朝鮮人最想往的職業雖有五個,但最終可供絕大多數朝鮮人選擇的好職業只有軍官與科技工作者。朝鮮學生不會像中國學生那樣去首選金融、經管、法律、播音主持之類熱門文科,朝鮮最有理科天賦學生往往把理工科專業作為首選,朝鮮高校的理工科專業不愁招不到最優秀的理科學生。這就是朝鮮人口不足5000萬人口臨界點的一半,卻能培養出軍工領域一大批有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原因,這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金正日、金正恩父子對抗美、日、韓三強,并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骨干和中堅。
五 朝鮮才是全球STEM教育搞得最好國家
美國出于其維護科技霸權的目的,一直極為重視STEM(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專業理工科人才培養,本國學生學STEM專業積極性不高,那就用高額獎學金吸引國外優秀學子特別是中印兩國留學生來學。2022年3月,拜登政府發布留學新政,給外國留學生中STEM專業博士畢業生直接發綠卡。也就是說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種復雜手續,只要外國留學生中STEM專業博士畢業生提出申請,就可馬上拿到。美國此舉目的就是為了“收割” STEM專業博士級別頂尖人才,讓其為維護美國科技霸權效力。所以美國精英們也知道維持美國科技創新優勢的關鍵在人才,美國同中國“拼”科技一個很重要方面是強化STEM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以竭盡全力彌補美國STEM領域人才短板,這是美國的一貫做法與政策。
在很多人印象中,美國是全球最重視STEM教育且是成效最大國度,其實,朝鮮才是全球STEM教育搞得最好國家,雖說朝鮮并沒有類似美國的STEM這一提法,但朝鮮一直在這么做。朝鮮高等教育類似于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理工科與文科招生比例,朝鮮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就是以STEM為主,STEM招生比例高達70%,可謂雄冠全球。雖說人口有限的朝鮮在理工科專業招生的絕對總量上無法與美國STEM專業比,但在相對百比分上,美國無法與朝鮮比。至于大搞“去工科化”與大肆擴招文科的中國,也無法與朝鮮比。
雖說美國仍是全球頭號STEM專業人才培養強國,但美國的“強”主要體現在總量指標上,而朝鮮的“強”主要體現在比例指標上。朝鮮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均是以STEM專業人才為主,占比之高令世界各國望塵莫及
如果說美國高度重視STEM教育是為維護科技霸權,那么朝鮮高度重視STEM教育就是為了維護與捍衛主權,實事表明朝鮮這一目的確實達到,也確有值得中方借鑒之處。
六 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無獨有偶,與朝鮮類似,在文革之前,我國也靠計劃經濟沒有選擇、沒有誘惑的特性實現了快速工業化的奇跡。在改革開放(1978年)前那個絕對計劃經濟時代,八級工的工資高過廠長是常有的事,當時青工一句流行語是“要當就當八級工”。上海人則說“不讓孩子穿玻璃裙”,意指不想孩子穿上白色之類淺色裙子(即所謂玻璃裙)去當收入偏低的服務員。那時沒有如今這種五花八門的玩錢炒作的機會與條件,八級工的高工資對青年工人具有很強乃至唯一的誘惑力。到了晚上,那時既沒有電視,電影也不多,更沒有如今這么多的娛樂活動,于是職工夜校與工人文化宮擠滿了學技術的青年工人。在那個沒有投機炒作與一夜暴富誘惑的絕對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沒有如今的這種浮躁心理,當時國人都一心一意鉆研技術,天天勤學苦練,那時八級工的技術水平是今天的工人沒法比的。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一個重大區別在于,市場經濟帶給人們玩錢炒作的多樣選擇與強烈誘惑,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所沒有的五花八門的各種玩錢炒作手段不斷涌現,一旦失控,市場經濟就會向玩錢炒作的錯誤方向轉化,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就會在整個社會橫行,中國現狀就是如此。在一個玩錢炒作成風的社會,人們很難耐得住寂耐去鉆研技術,更不愿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高素質科技人才嚴重短缺必然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頭號瓶頸。
原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中國航空報》釆訪時提到:一個航空發動機項目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成果,即便在發動機產業發達的國家,一個型號最少也要5~10年時間,一個大學畢業生投入發動機事業埋頭苦干10年以上默默無聞,要耐得住寂寞,這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講要做到不容易。我了解,有一個國內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國外研究生畢業回國,進入到發動機領域,干了兩年還是撐不住了。“我是有能力干,但是要有出息得10年以上,可是我的同學都當經理了。”他改行作別的很容易見成效,立刻就能體現人生價值。目前,國際航空界也都存在人才流失問題:美國最優秀的人才都到華爾街去了;俄羅斯存在研發人員老齡化問題。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董事長張云飛在接受采訪時披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自己當年在深圳一所重點高中讀書,畢業十幾年后回頭看,95%的同學不管是學醫、學理工科的,現在都在做金融。難道最聰明的年輕人都去做金融了?
“資本是跟著概念走的。”張云飛指出,區塊鏈、比特幣等概念都曾掀起資本的狂潮,但往往是曇花一現。最終就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人人都幻想掙快錢、一夜暴富,這對青年是怎樣的導向?”張云飛擔憂地說。
這警示我們,金融等財經專業報考熱與“逃離理工”成風的背后是全社會對玩錢炒作的追求己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國科技、工業發展之所以缺乏后勁,其根本原因是全社會玩錢炒作過度,玩錢玩得虛擬經濟與浮躁心理過度膨脹;玩錢玩得創新精神與實體經濟不振。
所以從學工科、鉆研技術的角度看,缺少選擇、缺少誘惑的計劃經濟明顯優于市場經濟,計劃經濟最后堡壘——朝鮮與(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都是明證。朝鮮與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兩國青年學子均沒有玩錢炒作的機會與條件,學工科,玩技術,成為兩國青年人主要甚至唯一的選擇,工科熱、技術熱也就在情理之中。這使中國、朝鮮均能在國窮民貧條件下,創造各自的“兩彈一星”奇跡。而一旦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玩錢炒作的機會與誘惑會大大增加,學起來又苦又累,回報相對不高的工科吸引力就會直線下降,逃離工科就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所以工科教育往往是市場經濟的受害者。一些西化精英把計劃經濟貶得一無是處,但實事表明,市場經濟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與不足,例如市場經濟機制是誘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不利于人們安心鉆研技術,市場經濟不利于工科教育的發展,市場經濟拉大貧富差距等。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正是市場經濟致命缺陷的突出反映。
有句老話是夢想決定選擇。在沒有誘惑、沒有浮躁的朝鮮,不少朝鮮學生做的是科學家夢、工程師夢。朝鮮人口少,學生也少,但朝鮮學生的夢想決定了朝鮮高校的理工科專業能將朝鮮學生中有理科天賦的優秀學生幾乎“一網打盡”,因此可以斷言朝鮮理工科生畢業人數雖比中國少得多,但其總體質量肯定比中國高一截,他們成了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骨干和中堅。
在美國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高端制造業以及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報考與STEM相關專業(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的大背景下,中國應對之策是可借鑒朝鮮強化理工教育做法,大力培養STEM頂尖人才,這才有助于保持和發揮好工程師紅利,才有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與高端制造業的瘋狂圍堵與打壓,實現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全面崛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高校少培養一些不利于科技創新的所謂藝術明星、玩錢高手沒有關系,但絕不能少培養優秀的STEM頂尖人才,中國高校如何抵御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浮躁與誘惑,肩負起自己的歷史重任,強化理工科教育體系,可謂任重而道遠。
七 西化精英推動高等教育走上“脫實向虛”與 “去工科化”的歧路
2018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山東代表團的審議。在山東代表團,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代表回憶起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們企業考察調研的情況,并介紹了10年來企業專注發展發動機主業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他們的發展思路,強調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的指向,就是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努力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是成功的企業,要攀登到事業頂峰,都要靠心無旁騖攻主業。
中國經濟“就是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努力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那就得造物先造人,要優先培養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所急需的工科技術人才,所以工科類大學也應按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的要求,必須把工科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自己的主業。
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有不少國務院各部委所直屬的行業性質工科高等院校,如鐵道學院、紡織學院、化工學院、鋼鐵學院等。在我國高校中,工科類大學一直是數量眾多,占高??倲?/3左右,這是符合工業占我國經濟大頭與人才需求實際情況。
但自1999年高校擴招后,越來越多有有歐美留學經歷的西化精英們開始進入中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與很多高校上層,這幫被西方深度洗腦的西化精英們自然對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工科教育成功做法視而不見,而是盲目照搬西方特別是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在西化精英們看來,美國以常青藤為代表名校均是綜合性大學,基本上沒有單獨的工科院校。美國綜合性大學招生均是文科生占大頭,工科專業招收占比較低。所以中國的工科院校也必須效法美國,轉型為工、理、經、管、法、藝等樣樣齊全的美式綜合性大學,所以必須大幅降工科專業招生比例。
于是在這幫西化精英們操控下,中國的工科院校更名轉型過程中的共同之處是以“壓工擴文”方式大肆“去工科化”。“壓工擴文”中所謂“壓工”是指過去依托行業、為行業服務的特色工科專業要么取消、要么裁并,招生人數也大幅縮減?,F在全國居然找不到一所以鋼鐵一詞冠名的冶金類工科大學。全國8大紡織院校在更名時已全部去掉紡織一詞。原來全國帶“礦”字頭的大學有30多所,更名后均去“礦”字,僅有中國礦業大學碩果僅存。
“壓工擴文”中所謂“擴文”是指,在高校西化精英們操控之下,部份工科類大學在更名轉型過程中已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不再自稱自己是工程師搖籃,而是一頭扎到錢眼里,熱衷于“去工科化”。因經、管、法等熱門文科投資少、成本低、來錢多,因此這些熱門文科擴招幅度之大,設置這些熱門文科專業的工科類大學之多已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文科生招生數量甚至超過工科生, 同時也逐步喪失其行業工科特色與競爭優勢。
套用經濟上“脫實向虛”一詞,部份工科類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可以說是“脫工(科)向文(科)”,在“去工科化”同時,招生培養卻出現類似西方高校“文科化”趨勢,熱衷于更多培養早已嚴重過剩的(如與虛似經濟相關的)文科生,但其就業形勢并不好。
八 金正恩的STEM人才底氣
要論中國那類人群最熱衷于嘲笑朝鮮,首推在中國高校有歐美留學經歷的西化精英們,這幫西化精英們在歐美留學期間,早已被歐美輿論、西方文化與漏洞百出的西方經濟學深度洗腦,這幫壟斷中國高校話語權的西化精英們早己習慣于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今日的朝鮮,給朝鮮貼上“世襲” “計劃經濟堡壘”等各種“負面”標簽。對朝鮮這也看不順眼那也看不順眼,在他們眼中,朝鮮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物國家??傊?,朝鮮的一切均成為這幫西化精英們天天冷朝熱諷的對象,但西化精英們卻發現根本無法用西方那套理論來對朝鮮式“兩彈一星”成就加以解釋,那就只能視而不見與裝聾做啞。
實事表明,朝鮮決不是西化精英們所認為的一無是處,朝鮮也確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例如朝鮮高校決不可能像清華大學那樣以“全敵(英)語”授課來那甘當STEM人才“留美附中”,專心培養只效力于美國的STEM頂尖人才。朝鮮高校只會培養出效忠效力于金正恩的STEM頂尖人才。
金正恩最近所稱“要求我們幾何級數般地增加國家核彈頭數量”,決不是西化精英與公知所認為的大話空話,而是實話真話,因為朝鮮高校培養出大批STEM頂尖人才正是金正恩這個講話的底氣所在,筆者深信金正恩說到能做到。
中國高校應反思的是,朝鮮做得到,為何中國高校做不到!也希望高校的西化精英們能“睜眼”看朝鮮,而不是像西方媒體那樣一味嘲笑與抹黑朝鮮。中方要敢于放下大國身段,在某些領域要敢于“以朝為師”,要堅決抵制西化精英們在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切實際的照搬西方標準的錯誤做法。起碼在STEM頂尖人才培養上,必須讓被西化精英們推入歧途的中國高等教育重歸正軌,為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養更多STEM頂尖人才。
九 高校專業設置與招生不能完全由市場需求決定
從高等教育現狀來看,市場經濟的缺陷的確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而朝鮮以計劃經濟指導思想來發展高等教育的做法確有可借鑒之處。朝鮮高校的專業設置與招生數量是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用計劃經濟指導思想進行嚴格調控。而中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招生數量卻恰恰相反,不是以國家利益與戰略為根本出發點,而是遵循市場經濟思想,按“市場需要”來設置設置與招生數量,學生一窩蜂報考管理、金融、經濟學等財經類專業,那高校就多設置財程經類專業與大幅擴招學生,造成學生就業難與教育經費浪費。而學生報考不積極卻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所急需的STEM專業,那就少招,導致相關產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并影響其發展。所以中國高校不能完全按“市場需要”來設置專業與確定招生數量,要借鑒朝鮮做法,接二十大報告的要求來強化高校招生的計劃調控。
特別是工科類大學就應按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與多次強調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應以“術業有專攻”方式全力補工科主業短板,回歸培養未來工程師的“主業”,做強做大工科主業,而不是盲目“去工科化”。
十 朝鮮抗疫成功的體制因素
最后對張宏良老師“應高度重視朝鮮成為全世界抗疫最成功國家的根本經驗”一文談點補充看法,且不說醫療方面因素,朝鮮在抗疫上有兩個超過中國的體制因素強項:
一是朝鮮當今世界上唯一實行絕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靠著計劃經濟體制優勢能確保國家和社會具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不僅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的奇跡,還確保朝鮮抗疫成功,這很類似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蘇聯靠著計劃經濟體制優勢發展重工業做法。
二是朝鮮當今世界上唯一實行絕對公有制的國家,因此朝鮮人沒有多少“私心”,都“一心為公”,能把國家和集體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對國家出臺的抗疫措施的均能嚴格服從,令行禁止,在執行力上肯定超過如今“私心”偏重的中國。
如今的朝鮮比較類似于改革開放(1978年)之前的中國,作為全世界唯一純碎社會主義國家,中方不妨將其視為“樣板國”來觀察,好的方面該借鑒還是要借鑒,該學習還是要學習,如朝鮮的抗疫與STEM頂尖人才培養。畢竟中國改革開放己四十多年,過去在絕對公有制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好傳統好做法早已被拋棄得差不多了,要重拾記憶,只能在如今的“樣板國”朝鮮身上找“答案”。
有一點可肯定,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私有制與公有制,均是各有利弊,不能用市場經濟來否定計劃經濟,用私有制來否定公有制,朝鮮堅持計劃經濟與公有制兩個不動搖,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的奇跡,還確保了抗疫成功,再對照我們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當前抗疫困局),朝鮮體制確有可取之處,不宜全盤否定。
(作者劉云電子信箱:liuyun767@163.com )

微信掃一掃,為民族復興網助力!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網友評論
共有條評論(查看)